2010年5月7日星期五

高储蓄率乃中华民族几千年恐慌心理的积淀

高储蓄率乃中华民族几千年恐慌心理的积淀

尽管中共官商侵占了所辖地盘90%以上的社会财富,也丝毫不肯归还给人民大众,于是经济危机爆发了。胡温政权毫无怜悯之心,不去收缴豪强不义之财,却采取各种办法压榨人民,包括征地毁房强迁迫使民众买房,家电打折下乡,物价上涨,发行钞票挤兑人民钱袋,希望以此刺激和迫使人民增加消费,拿钱救活市场,但人民毫不动摇,紧握钱袋不肯松手,中共国民的储蓄率遂一直维持在70%以上。
7月初,中共钱庄老板周小川忍不住哀叹:“敲开中国国民的钱袋可真难啊!”这充分暴露了中共集团的豺狼本性:它们根本就不可能富民,而是相反,只会一门心思地榨取人民的血汗。它们哪曾想到,中华民族储蓄率使它们竭泽而渔的美梦破灭了!不知下一步它们要以怎样的花招对付人民。
储蓄率一直维持在70%以上,这并不是中共国民独有的现象,哪怕是很早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他们的储蓄率也远远高于其它民族。为什么中华民族的储蓄率如此之高?——这一切归功于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爆发的灭绝人性的战争与饥荒所造成的深重的社会恐慌心理!
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人口灭杀事件,都是战争造成的。古代中国的战争非常频繁,在商朝的《卜辞》中就记载了各种战争61次。而《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242年间,各种战争达448次。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22次。
我们从中国记载的14次大规模减员战争史随便抽出几个案例,就能说明毁灭性战争能促成生存方式的深刻变化——
秦汉交替,从公元前205到公元前195年西汉初,共历10年。秦末全国人口2000多万,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都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0%。
汉武帝在位50多年(前140-前87),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的人死亡。
西汉、东汉交替,公元2年,人口5959万。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只剩下2100万,损失率达65%。
三国鏖战:公元156年,东汉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 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后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才767万。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全国人口为39110万人,白莲教起义失败后,全国人口为2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近1.2 亿人口,约占总数的30%。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前夕,中国人口为4.3亿。1863年起义失败后,中国人口只剩下2.3亿人。一场农民战争使中国人口损失了45%,其中只有4000万人直接死于战争,其余1.6亿均为饿死,这是何等的残酷!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全国人口也才恢复到3.4亿人。如果不是民间高额储备钱粮,清末人口也不可能在其后五十年的内外战争中回升1亿多。
这种灭绝人性的战争所造成的恐惧心理,经过几千年的反复强化,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并代代相传,高储蓄成了中华民族常见的生存本能。
在共朝之前封建社会里,银行业不甚发达,纸钞也没有发明,中国人民除了把金银财宝,活命口粮藏于家中,埋于地窖,除此别无他法。在银行业发达的今天,人们学会了储蓄,把仅有的活命钱寄存在银行,任腐败政权怎样敲打,就是只想保命,不肯乱花。人们常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是此理。如今一贯大手大脚的美国人也开始积极存钱了,储蓄率创世纪新高,可见“危机恐慌——存钱保命”是社会生活中的必然规律。
五毛们不情愿战争所带来的大规模人口减员发生在中共葬期。难道30%的人口杀灭不能在中共暴政结束期成为现实吗?在人民走投无路的起义战争中,只须埋葬四亿多暴政匪帮算多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